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表现有哪些?郁抑症这种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疾病的发生不但会使病人自身的健康受到影响,而且还会给家人造成诸多折磨。医院精神科为大家讲解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表现有哪些。
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值得我们注意?
1.情绪状况不佳
情绪状况不佳,主要是有多方面表现形式:
(1)心情长时间低落,对待事情常常都是悲观的心态;
(2)对自我的评价非常的消极,认为自己非常没用,做什么事都是没有能力的,因此常常产生内疚的感觉,痛苦到想自杀;
(3)自杀心理严重的甚至会付诸实践,对自己自残以缓解求得释放。对于这些较为严重的需要咨询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4)常常非常的焦虑,觉得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焦躁不安,烦恼痛苦。
2.兴趣缺失
正常情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兴趣,打游戏、下象棋、运动等等。但是当一个人有抑郁症的症状出现时,他会对自己之前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都失去的兴趣,或者引不起他们的兴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喜欢与外界沟通。即使是自己的父母,都无法与他正常交流,伴随出现的,也许是他们对着一些无生命的东西发呆或者自言自语。
3.身体状况不佳
身体状况不佳,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首先出现的可能是睡眠受到影响,夜晚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可能容易被惊醒,醒来过后难以入睡。就算是睡熟了,也可能经常多梦。
(2)白天精神匮乏,常常昏昏欲睡或者无精打采。做事情拖拖拉拉,行动迟缓。
(3)胃口下降,摄入量减少,长期以往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甚至严重的可能发生厌食症。
(4)可能产生一些生理性疾病,抵抗力下降,头痛欲裂,心悸,感冒发烧四肢疼痛等等。
4.妄想或者幻觉出现
抑郁症患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妄想或者幻觉。
5.记忆力衰退
抑郁症的出现,伴随而来的,除了精神、身体上的折磨,很大程度会发生记忆力衰退。
抑郁症不治疗有什么危害?
抑郁症是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医院就诊。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
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危害之一。据研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社会自杀人群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抑郁症患者。有些不明原因的自杀者可能生前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只不过没被及时发现罢了。由于自杀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发生的。所以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心情不好就是抑郁吗?
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每天开开心心,很少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没有烦恼,或面对困难总能淡定应对。
但事实上,只要是个正常人,只要还没有脱离现实的生活,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烦恼和难题。
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心情不好是所有正常人的“标配”。正常人也会有这些情绪。
真正的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直处于精神的理想状态,而是在顺境中能够享受生活;
在逆境中一方面接纳自己悲伤的情绪,另一方面又通过努力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心情不好并不是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第一,听医生的;第二,听医生的;第三,还是听医生的。
轻度抑郁症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等方式得到缓解,但是重度抑郁所引发的抑郁症状是不能自行缓解的,必须要接受专业的诊疗。
此外家属和患者不要盲目从医,医院来对抑郁症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好抑郁症的护理工作,不要让病情加重,影响我们的健康。
抑郁症患者怎么做才能有效缓解?
1.及时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发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无论事情有多重要,都要明白健康优于一切的道理,健康的身心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所以,当你发现抑郁症的征兆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开始自我调整。
2.多交朋友。
与人交流很重要,与人交流,尤其是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作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研究证明,时长和朋友保持联系的人,往往比独自一人心理状态更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多陪陪朋友,尤其是开朗的朋友,可以避免孤独的感觉。
3.不要想太多。
抑郁症患者很容易就会陷入过度的思考无法自拔。但是想多了,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4.培养爱好。
读书、练字、画画、唱歌等爱好可以减缓生活节奏,缓解压力,培养自我修养。专注于这些美好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负能量和不开心的事情,不会有想其他负面事情的时间。
5.锻炼意志。
事情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在调整我们心态的过程中,抑郁症患者遇到麻烦要往好的方面想,要暗示自己:我不能这样,太危险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执着于自己有病本身而不跳出来真是的去感受自己心里的想法,别人也很难帮助你。
无论是行为线索,还是言语上的变化,只要加以干预,就可能挽救一个即将走上绝路的人。“自杀者在轻生前的一些表现,更多时候潜意识里是在求救,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人关心,离开反而会让家人和朋友过得更好’。当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有效的干预,很可能就可以终止即将发生的自杀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