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ldquo精神类疾病rdq
时间:2021-1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什么是“病耻感”?病耻感是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它会带来羞愧、恐惧、甚至丧失自尊等负性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及恢复。病耻感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现实生活中,当患者表现出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症状时,很多父母不以为然,甚至当患者告诉父母或朋友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时,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仍本能地排斥精神心理疾病,认为好好的怎么会得“这种病”?因为病耻感,人们往往会去做躯体检查、治疗,却又毫无效果。直到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才到精神科就诊。因为病耻感,成人患者更常见否认、拒绝和硬扛的情况,直至错过宝贵的干预和治疗时机。其中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二大疾病。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一个亿,可见抑郁症已经非常常见。患者存在负性认知和退缩等表现,“病耻感”更会损害患者自尊及求医意愿,影响患者的康复。抑郁症患者中病耻感患者占91.2%,大多数患者存在轻度、中度病耻感,这与精神类疾病本身症状特点及我国文化因素有关。广大民众因对精神疾病不了解,对患者存在歧视、贬低心理,而患者则认为自己患病后,工作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交往能力变弱,进而逃避与他人的交往,并害怕治疗后产生副作用,心理压力倍增。实际上真正意义上健康的概念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精神疾病当成普通疾病看待,跟感冒,发烧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耻感”的根源在于大众对精神类疾病错误的认知,偏见以及歧视。患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精神病患者而遭到歧视,别人又害怕精神病患者会危及到自己而远离他们,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正常就医,导致患者难以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偏见及歧视往往来自不了解,所以需要普及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精神疾病包括失眠、抑郁、焦虑等等。它不仅是压力所造成的,其实60%-70%的病因是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所以并不是单纯的只需要心理咨询就能把病“聊好”,还需要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吃药就应该马上起效,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就很烦躁,导致部分人对医生和药物产生怀疑,要求换药甚至换医生、换医院,医院后感到无助甚至绝望。也有的人吃药后看到效果,感觉一切恢复正常了,就立即停药或擅自减药,导致不久后又住院了。如此反复病情也会加重,有的甚至可能要终身服药。其实精神类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我们大脑的,起效往往都很慢,一般至少需要两周才能起效,所以患者需要相信医生的诊断,需要相信药物治疗一定会有效果,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足量足疗程地服用,耐心地等待药物起效,这是保持病情稳定的根本!关于药物副作用的误区: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吃精神类的药物副作用大,会让脑子变笨,变傻,甚至担心自己会疯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药品都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和疗效性的检测,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严重损害,个别患者有嗜睡、胃口差的短暂现象也会随着药物滴定、调药过程达到缓解。生病并不是患者的错,不应受到指责,你会指责一个感冒或者发烧的人不注意自己的衣食起居导致生病了吗?显然不会,那么对精神类疾病也不应指责,因为这也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疾病。及时、科学地治疗,对疾病的了解和接纳才能更好地让疾病得到治疗,减少对生活和工作影响最正确的态度。我是情感疗愈师绍润,经历过抑郁症以及复发最黑暗的时光,现已康复,希望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以及疗愈方法来帮助更多受情绪困扰的朋友早日走出情绪困扰,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提供一定的指导以便更好地照顾好患者。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扫描??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
http://www.gssno.com/zlcl/153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