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集20抑郁症与恶劣心境的区分神经

时间:2021-1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抑郁症与恶劣心境的区分国内外随访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无本质的区别,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发作可一次表现为典型的抑郁发作,而另一次可为恶劣心境障碍,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或病期的差异。但有人认为抑郁症与恶劣心境两者之间仍有区别,主要鉴别点如下:(1)前者以内因为主,家族遗传史比较明显;后者发病以心因为主,家族遗传史不明显;(2)前者临床上精神运动性迟缓症状明显,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降低、早醒及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后者均不明显;(3)前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无;(4)前者多为自限性病程;后者病期冗长,至少持续两年,且间歇期短;(5)前者病前可为循环性格或不一定;后者为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较内向。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双相障碍分为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快速循环型和其他。双相障碍的首次发作既可能是抑郁也可能是躁狂且有可能会有复发;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男女几乎相等,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抑郁的躯体症状表现抑郁症现称之为抑郁发作,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常有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丧失和有死亡或自杀观念,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语言、行为、睡眠等异常表现。其中抑郁症的躯体症候群包括: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慢性疼痛、晨重夜轻、非特异性躯体症状等。由此可知,抑郁的躯体症状为慢性疼痛,而非急性疼痛。神经性贪食症(1)反复出现暴食现象。这里的暴食需要具备以下2项:①分段的一个短时间内(比如在2个小时里),吃下大量的食物,数量明显多于大部分人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情境下的食量。②在进食过程中有失控的感觉,如感到想停下来不吃很困难,或无法控制吃什么,吃多少。(2)反复出现不适当的补偿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引吐,利尿剂、缓泻剂等药物的滥用,绝食以及过度运动。(3)暴食及不适当的补偿行为至少平均每周发生两次,且持续3个月。(4)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形及体重的影响。(5)以上障碍不是仅仅发生在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期间。神经性厌食症DSM-IV根据使用的限制热量摄入的方法,将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亚型:一种是限制型,即只通过节食以减少热量摄入,他们严格限制吃入食物的数量,并且控制摄入的热量;另一种是暴食—泻出型,即主要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主体都想完成的任务上。一会儿听见表的滴答声一会儿听不见属于注意的起伏(动摇),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上课时做白日梦和左顾右盼则是注意力分散,主体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注意的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后期的注意选择理论共同的基本假设是,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一特定阶段。针对这一假设,约翰斯顿和海因兹(JohnstonHeinz)提出了注意的多阶段选择理论。他们认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可发生在不同加工阶段,其主要假设有:一是在进行选择前的加工阶段越大,所需要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二是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注意多阶段选择理论使注意选择过程变得很有弹性,它特别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注意认知加工模型。无意识现象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颜色视觉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强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他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音频的分析。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Hz时,它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毛细胞施加了相等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Hz,频率理论是可用的;声音频率高于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值得注意);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四个有关方面为: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直到生命的终止,其一生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个体的发展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是发展的起点或终点。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部分。西方儿童心理学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的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2)从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德国的施太伦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3)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也相继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法国的瓦龙等,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的时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来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小,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以及格式塔学派;有的则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比纳,西蒙的测量学说;有的学派在革新后,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等。二是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现代化,发现了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新事实,从而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朱智贤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青年期的发展任务埃里克森提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ssno.com/zlcl/153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