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到焦虑症和恐怖障碍患者患有高血压,内科门诊也经常见到初发性高血压任何降压药物治疗无效,经抗焦虑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血压降至正常,这一类高血压称为心理性高血压。 作者 吴莹上海交通医院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文章由《疑问医答》专家:哈医大一院妇产科许静推荐 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钠盐摄入过多、超重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应激以及长期饮酒等,而这些因素与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压力也会造成和加重高血压。过分紧张恐惧或者烦躁愤怒都是引起高血压常见的心理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称为心理应激。心理应激与社会及心理环境不良有关。“没有紧张,没有烦躁,就没有高血压”,如果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过分紧张,可以有效地阻止高血压发生和发展。 如何做到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疾病是心血管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由于各种应激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应激性高血压。与环境相关的应激源包括炎热、寒冷、温度的巨变等。与情感相关的应激源如恐惧和焦虑,挫折、悲痛等。与生理相关的应激源如缺乏睡眠,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应激因素超过个体能力范围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反应,除导致精神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外,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因此,应激所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始动和维持作用,长期、过度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反应都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 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抑郁症、焦虑症、A型性格、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高血压患者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治疗。 每位高血压患者应根据自己的防治心理应激引起的“应激性高血压”,可从三方面入手。 1心理减压①工作和生活压力不宜过大,不宜经常加班,不宜长期做夜班;上下午工作必须有短暂的休息,休息时要少动脑,少看电视和电脑,代之以工间操或爬楼梯等活动。 ②充分了解本人长处与短处,对自己应有正确的定位,要扬长避短,恰当制订出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但期望值要恰当,不宜过高。 ③下班后或双休日应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既能放松又有兴趣的活动,如郊游、唱歌、跳舞、种花、绘画、书法、钓鱼等。 ④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是消除紧张疲劳的一个良方,如左撇子休息时应多活动右侧的手和脚;伏案和电脑工作者休息时宜多活动颈椎部和四肢,目视远处和绿色植物。 ⑤减少夜生活,早睡早起,保证不少于7——8小时的睡眠时间,熬夜不利于心理减压。 ⑥坚持有氧运动锻炼,有氧运动是指非比赛的步行、慢跑、登楼、打拳、健身操、骑车、游泳等稳定状态下的全身放松运动,有利于降压、降脂、降糖,防治骨质疏松,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脑供血。但是高血压病人不宜进行举重等重体力运动。 ⑦开朗乐观,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忘却原有的怨恨和烦恼。 ⑧定期找信得过的人或心理医师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 2应用抗焦虑药物,有利于降压关于抗焦虑药物,黛力新说明书注明,重度高血压不宜应用。其他抗焦虑确实有效的药物尚有:各种安定类、舍曲林(左洛复)、帕罗西汀(赛乐特)以及曲唑酮等药物。 3生物反馈治疗这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行为技术,通过诱导达到放松全身的目的,逐步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对高血压尤其是紧张焦虑引起的血压升高,效果显著,还可以用于失眠症、心动过速、偏头痛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总之,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在大量的人群研究中得到肯定,也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生活方式干预简单易行,成本低,具有降低血压、减轻症状、减少用药和改善预后等作用。无论是针对高血压个体,还是普通人群均适宜,在高血压防治中有重要价值。应进一步在人群中加强宣传教育,除高血压患者外,还应普及正常人群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知晓、遵从和改善,以发挥更好的预防效果。 请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