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精神家园何在

时间:2016-1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小编的话老人们说,退休工资够用,物质条件也不缺,但他们更在乎精神上的愉悦。老人的精神家园何在?青浦章浜的“温馨小茶室”或可带来些启示。

互助

“吾爸吾妈,今朝去茶室了吗?”青浦章浜小区的小辈每天会这么问,每当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才放心。

这里有家“温馨小茶室”,也是40个老人的第二个温暖之家。居委会牵头创办以后,这个老人们自发管理组织的小茶室,已经快10岁了。

每天一早,章浜小区的年轻人去上班了,茶室就开张了,而它并非简单的聊天吃茶之地:聊新闻热点、学习老年大学课程、唱歌弹琴吟诵唐诗、做操保健养生……一周开放6天,主题内容不重样。

那些曾在小区门口成天呆坐的老人终于找到了人生“第二春”;身处市区、甚至移民海外的子女觉得,独居父母有了照应。

茶室成员金荣才有感写下文字:“夕阳无限好,不是近黄昏,只是更美丽。”

“温馨小茶室”在青浦区夏阳街道章浜社区活动中心底楼内。几乎每天,40位老人都会雷打不动相聚于此。几张桌子,几十把椅子围成五组,把二十平方米的空间填得满满当当,装修朴素的小茶室茶香四溢。

这里并非只是让老人“茄山胡”,茶室首批成员刘金瑞、周伯顺等从一开始就希望茶室能让达到“天天快乐,人人健康”,“不聊那些不三不四、不愉快的事情,不能成为发牢骚的场所,我们要传递正能量。”

每天8:00-10:00小茶室都有丰富的内容安排:周一量血压、卫生保健;周二组织远程大学电视课学习,每年一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环保;周三发言交流新闻热点;周四讲故事;周五组建合唱队……

另外,茶室会结合形势举办时政讲座,不间断邀请社区民警宣传安全知识;医院青浦分院的医生也愿意来此分享养生保健知识。逢年过节或茶友寿诞,老人们又会一起聚餐庆祝。

而目前,与时俱进的老人们正琢磨着如何围绕G20展开讨论学习。

十年里,这群快乐的老小孩不仅获得了知识,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也收获了友谊。

“我们平时也会打电话串门聊天,谁去旅游了,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给大家带好吃的;谁家子女结婚、抱孙子、小辈考上大学了,都会一起分享好消息!”一名成员说。而一旦茶友有困难,大家也会一起解决和分担。

小茶室现有成员中不少都是独居老人,有的第二、第三代都已移民海外。刘金瑞的一个儿子便留在了美国。“有时候子女离得远或者工作忙,无法一下子照应上,我们这帮老伙伴可以互帮互助,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缘起

带来欢声笑语的小茶室的诞生,源自于老人的呼唤——我们想有个说说话的地方。

年起,退休后的刘金瑞一直在章浜居委会做志愿者。他时常发现,一些退休后的老人会呆坐在小区门口,默不作声,眼里是满满的孤独;也有的坐在绿地里的健身器上晒太阳、打瞌睡,一坐就是半天。

一对老夫妻的谈话,让大家下定决心要为社区老人们搭建一个平台。

年春节刚过,刘金瑞在小区业委会办公室值班,这对老夫妻捧着茶杯走了进来。他以为是居民要反映问题,急忙问询。

“没有什么事,来坐坐。”老两口说,子女都上班了,家里只剩他们,冷冷清清。

说着说着,这对夫妻唉声叹气起来:“哎,没劲!现在退休人员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没有一个和人说话的地方。”

“居委会能不能想想办法,给我们一个说说话的地方?”他们突然建议。

他看着他们手中的茶杯,也有了主意:要不让居委会办个小茶室,老人们每天在里面吃吃茶,说说话?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前章浜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姚亚萍的支持。场地、桌椅、电视机由居委会牵头解决。

年的正月十六,“温馨小茶室”踩着新春的步点,火速开张。由刘金瑞和周伯顺牵头,烧水、打扫或测量血压、搞活动订餐等事宜都由茶室成员“自给自足”。“开门烧水是一天最重要的事,来人没水喝怎么行?……”老党员周伯顺主动负责每天烧水、打扫。两个儿子孝敬他的好茶,他常带给“大家一起尝尝”,被大家戏称为“周老板”。当然,活动经费大部分AA制,从年起,每一次支出和收入都记在了账本上。

令所有成员未料到的是,很多人一聚就是10年。小茶室也从最初十几人,发展到如今40人左右。现在的成员平均年龄78岁,最长者95岁,最小的61岁。

群体中党员占了不少比重,所以大家相约要一起迎接五年后的建党周年。

心结

小小茶室,亦曾遭遇过病魔的挑战。大家同心协力,不仅挽回性命,更增加了凝聚力。

刚失去老伴的许望琦这段时间坚持参加茶室的活动。8月22日,适逢周一量血压日,退休医生沈勤君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她量不到许望琦的血压。沈医生以为是血压计坏了,又找其他人试了一下,没问题!正当确定机器完好时,突然,许望琦晕倒。

平时课上接受过急救培训的老人们立刻汇集过来帮忙:有人打;杨梅兰扶住许望琦,并掐她的人中;其他成员把屋内的椅子拼凑一起,让她平躺。

事后接诊医生表示,病人已有缺氧、心脏早搏、小中风的迹象。

有惊无险,许望琦已经出院,回归大集体。

茶室成员沈雪中曾是一名放射科医生,她回忆起当时的事,还心有余悸:还好救护及时、处置妥当,如果当时许望琦一人在家里,后果不敢想象。

而张北平的故事讲述了“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我这两天拿出在茶室度过的七十大寿照片对比看,觉得现在的自己更年轻。”老张今年79岁了,一脸阳光,说着就笑起来了。

年,退休一年后的老张被查出了黑色素瘤,这是一种恶性肿瘤。病情发展得太快,快到他甚至没来得及接受,左小腿已被截去。

肉体的伤痛还未愈合,他又发现自己开始畏光、怕噪声。抑郁症——生命中的又一个打击袭来。他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确定小茶室开张后,茶室成员便决定一定要把张北平拉过来。

“他们说我开始就像个‘瘟鸡’,躲在茶室角落里一声不吭。”老张回忆,“但我会书法,茶室就发挥我的特长,后来生日聚会上所有的寿字、搞活动的会标都是我写的。”在他们的活动中心里高挂的一块牌匾“温馨小茶室”,就是出自老张的手。

他又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慢慢打开心结,“每天聚会上每个人都要发言,后来我也开始跟着他们一起讲了,越讲越开心啊。”

正是在这个茶室,老张重新用义肢站了起来。“年一开始,都是家人或者这里的人用轮椅车把我推过来,但你看,现在我自己可以走过来了。”

除了老张,还有5名成员都曾一度患上抑郁症。如今,他们已重新找回了快乐。

烦恼

小茶室的魅力非同凡响。

“今年夏天那么多个高温日,但很少人缺勤,而且每个人身体都健健康康。他们有的甚至觉得周日休息待在家,就会想念小茶室。”刘金瑞开心地说,“遇到春节、十一长假我们都会集体商量,小茶室‘打烊’时间不能太长。”

茶室也收获无数荣誉:首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先进收视点、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优秀项目……今年4月,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个创新项目之一。

由于声名远扬,前来参加活动的成员并非局限本小区居民。

从南京科技大学退休后的周本省夫妇是上海朱家角人,但最后把安度晚年的家扎在了章浜小区,便是听了生活在青浦的堂弟建议,“小茶室的活动非常丰富,特别适合你们老两口,搬来这里住,热闹。”

在上海市区有房的孟祖宏宁可搬家到青浦,就为了小茶室的每一次课堂,每一次的相聚。

还有的成员每天来回花在路上1个小时,也要赶来章浜小区的茶室,风雨无阻。

每天出勤数都会记录在案:年茶室共计开放天,人次参加,平均每次活动有34人出勤;年人次;年人次;年人次;年人次……

这些数字,让人骄傲,也生出甜蜜的烦恼。

茶室现有成员40人,而名居民的章浜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达人。

“其实,有更多的老人想加入我们温馨小茶室。”成员们都知道,但不知该如何走下一步。

茶室要扩容,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场地局限,现在的地方最多可以挤下50人,“但大家年纪大了,坐得太紧不安全,也不舒服。”有成员担心。另外,若是增加成员,需要更多的牵头组织人,“他要了解老人,爱护老人,能热心为老人服务,还要能让其他成员心服口服,会协调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总之得‘镇得住’。”这样合适的人选,又在哪里呢?

采访手记:一份小答卷

小茶室的“风生水起”引来了其他区或全国各地的好奇,比如嘉定区,甚至还有新疆的工作团队来考察学习。

因为,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

《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5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比例首破30%关口,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未来,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

缺少交流、孤独、落伍成了相当一部分老人的“标签”,一些孤寡老人在家身亡或被骗新闻亦见诸媒体报道。

一名长期在上海“老城厢”从事居委会工作者认为,“温馨小茶室”的活动形式值得推广,这是社区养老结合居家养老的一种经验模式,但她又承认,目前这样的平台还是太少,并且办活动仍受到很多条件“约束”。就以上海市中心某些区域来说吧,由于本身的空间局促,最基本的场所——部分老年人活动中心场地,也都难保证。何况,“如果搞一个活动开一个教学班,场地、师资问题都需要解决。另外,能否及时凑到一定人数也是很重要的。”

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教师柴定红发现,部分居委会活动室使用效率较低,仅有些桌子椅子,其他设备缺乏,不利于老人开展活动;她也遇到过,若一个房间中有一拨人来了,别人可能就不会来了,有些“领地”的意思。

组织牵头人也很重要,“即使有很多人想要搞活动,但是没有积极分子挑梁,最后还是办不成。”对此,柴定红建议可引入专业社工进行组织孵化,培养一到两年,可以激发组织中的居民各司其职,达到最后的团队自治。

其实,目前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并不小,但最后的效果仍有限。为什么呢?主要因为,政府主要是做托底的工作,但养老服务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完善了服务,老年活动室获平台搭建才能越来越有活力,惠及的人群也将更加广泛。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做客“民生访谈”曾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再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家、长者社区照护中心50家等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除机构养老以外,社区养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老方式,而“嵌入式”养老的模式比较符合上海房屋资源紧张的特点。“我们希望老年人能够在就近、能够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当中颐养天年。”

而“温馨小茶室”,就是对此问题的一份小小答卷。前路尚漫漫,还有待更多的有心人来求索。

(照片由刘金瑞提供)

关于我们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ssno.com/zlcl/17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