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社恐”这词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过“社恐”这类人却不是当代产物。 早在赫尔曼·黑塞那个年代,“社恐”就已存在,而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专门为“社恐”写了本享誉世界的书,就叫《荒原狼》。 当然,《荒原狼》这本书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不同角度去解读和挖掘,比如从哲学宗教的角度去探究“二元对立”的思想,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里面的各种人格面向,或者探讨工业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亦或者讨论里面的和平与反战思潮等等。 不过当我在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也最有感触的,还是里面对“社恐”的刻画,以及书中主人公——一个重度社恐的自我疗愈之旅。 1.被嫌弃的社恐一生 作为一个“资深”社恐,我在读这本《荒原狼》时,常常感同身受。 《荒原狼》的主人公哈利·哈勒是一个典型的社恐。 有一次,哈利答应了一个教授的邀请,要去他家做客。 虽然哈利其实内心极不情愿,但迫于社交压力,他不得不勉强自己答应了邀约。 然而哈利回去后就万分后悔——抓耳挠腮,而且不断骂自己为什么要答应邀请。就连临出门前,也仍在纠结万分,外加后悔不已。 这真的像极了我无法拒绝别人的邀请,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赴约的样子好吗! 就连哈利的那句“天知道我为什么要像这样自找麻烦”,简直就是我每次答应了邀请又立刻后悔的真实内心独白! 不想去,却又不得不去,这大概是每个社恐都经历过的事情吧。 不过,来都来了,只能尽力苟到最后。 虽然极度厌恶和恐惧社交场合,但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以及深谙社交礼仪的人,哈利还是在努力地融入集体,维系着基本的礼貌,让自己尽量显得有礼且合群。 哪怕教授一直在骂那个叫“哈勒”的时评员(教授并不知道,他骂的那个“坏哈勒”,其实就是自己面前的哈利),哈利为了社交礼仪,都隐忍不发,没有选择和教授撕破脸。 然而社恐哈利却没能将“和平”的假象维持到聚会结束——他最终还是破防了。 破防的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了教授家里的一幅歌德画像,哈利没有忍住内心的嫌弃,一不小心把带有批评性质的真话给说了出来。 结果闹得全场尴尬,非常喜欢那幅画的女主人更是当场垮下了脸色,气愤离场。 于是哈利只得和主人告别,带着满腔的愤怒和心灰意冷,略有些狼狈地从主人家逃离。 愤怒不是针对别人,而是对那个没有控制住内心真实想法、不管不顾地对周围人真情流露的自己; 而灰心是因为自己的社交尝试再一次宣告失败,自己依然是那个不受人欢迎的社恐。 哈利的这种心情,我想社恐们应该也都不陌生。 其实社恐们不是没有努力过,他们也会偷偷羡慕“社牛”们的光彩夺目,也尝试过改变自己,想让自己在社交场合变得如鱼得水,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然而很多时候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于是失败过后,就像哈利一样,社恐们只能缩回自己的小天地,不断自责,独自忍受痛苦。 2.社恐哈利心中的荒原狼 哈利为什么会社恐呢? 归根究底,主要是因为他极度敏感的内心、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与周遭人格格不入的三观。 作为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且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看法的人,哈利常常和大众对于有些事情的看法大相径庭。 就比如哈利做客时看到的那幅歌德画像,深受女主人喜爱,而且是女主人特意“给家里添置的”,却被哈利羞辱了一番,认为这幅画完全不符合歌德真正的形象,是一个“庸俗鄙陋”的作品。 当众打脸的行为确实显得哈利情商低了一点,但也侧面反应出了哈利思想上的与众不同。 其实哈利完全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真实的看法说出来,但他心中的那匹“荒原狼”让他最终还是忍不住开了口,然后让局面彻底失控了。 “荒原狼”,这个在书中反复被提及的词,究竟指什么? 其实指的就是野性十足、不守任何规矩、一味追求绝对自我的那一面,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世界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事物的不屈从。 但人终究是群居动物,生活在集体之中,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集体影响,身上也会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规矩、礼仪等等,会让荒原狼身上多了所谓的“人性”这种东西,以保证他能正常生活在人类社会,而不至于被彻底孤立。 所以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狼性和人性。 但对于哈利来说,这两种性格是势均力敌的。 他一方面鄙视人类的种种行为,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很虚伪、滑稽、愚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所厌恶的人类社会妥协,因为他做不到离群索居,做不到彻底脱离人类社会。 如果哈利心中的狼性完全压制了人性,也就罢了,他完全可以不顾忌周遭人的看法,尽情活出自我,但他做不到。因为他心中属于“人性”的那一面,会死死压制住狼性,不让那匹荒原狼肆意奔跑。 于是这两种力量在哈利心中极限拉扯,让他痛苦不已。 所以即使狼性的哈利厌恶社交活动,不愿与周围的人虚与委蛇,但人性的哈利却会强迫他去融入集体,循规蹈矩,成为平庸大众的一份子。 说是社恐,其实只是不愿妥协,却又不得不妥协的矛盾心理所引发的负面结果吧。 3.放过自己,接受自己,与自己和世界和解 社恐还有救吗? 当然有。 方法很简单,就是不用救。 翻译一下,就是接受自己是社恐,然后坦然面对自己性格中的方方面面,告诉自己: 即使我是社恐,也无所谓,因为我很好,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只是一种人生体验罢了; 我想要改变,便改变;实在是不想改变,也没什么不好的。 顺应内心,放下执念,用幽默与笑去面对人生。 从教授家出来后的哈利,因为被又一次失败的社交经历所打击,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所幸他在一间酒馆,遇上了自己的人生向导赫尔敏娜,之后又认识了另一位精神导师巴勃罗,在他们的带领下,哈利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并最终认识到,没有必要非得在狼性和人性中争出个输赢。 因为无论是狼性,还是人性,都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而已。 狼性和人性,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哈利。 而无论是狼性还是人性,都有优有劣。 所以,哈利要做的,就是全盘接受:接受自己性格中无数种不同的哈利,接受自己性格中所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 只有全盘接受自己,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苛责自己,或是一味压制自己性格中那些自认为“不完美”的那一面,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更爱自己,也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心态,笑看人生,笑看世界。 小说的最后,哈利走出了内心的困境,放下执念,最终与自己和世界和解。 我非常喜欢本书结尾的那几句话: “我知道自己口袋里装着数以百千计的人生游戏棋子,知道它们所有的内容,震慑于其中囊括的含义。我愿再次开始游戏,再次品位其中痛苦,再次为其无稽而颤抖,再次在我内心的地狱中徘徊,还要往返多次。 我终究会将这棋子游戏玩得更好。我终究也将学会笑。”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像哈利一样,顺从内心,与自己和解,笑对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