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来自B1的艺术家新民周刊

时间:2025/4/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艺术家的癫狂并不稀奇,但是反过来,精神病患者真的能够成为艺术家吗?文

黄祺老陈(化名)双手背在身后,脸上带着淡然的微笑。请他介绍墙上的画作,老陈小声作答“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语调透着谦虚和客气。老陈的代表作是《黑洞》,画面中有螺旋曲线,有从一个点发散出的线条,主要的用色是黑、绿、红,画面有一种神秘的气氛。墙上,还有四五位作者的画作,他们都是50岁以上的男士,其中两位比较热情地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另两位和老陈一样没有太多想说的。他们互相之间夸赞着:“他画得比我好。”除了医生们进出随时锁门的动作,除了玻璃窗加装的防护栏,除了大家统一的灰色病号服,当几位“艺术家”在这间兼做餐厅的活动室里讨论着墙上的作品时,一切并没有什么特殊。但事实上,这里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B1病房,他们,就是精神科病房里的“艺术家”。B1在我们寻常的生活中还是地下一层的代号,精神病患者或者康复者并非住在地下一层,但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仿佛永远被禁锢在社会的地下一层。阴暗的角落里,也能生出美丽的花。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B1病房将创建“艺术特色病房”作为目标,在病区里搞起了画室。初次尝试,这个创举就得到了科室的大力支持。B1所在的临床十科主任张毅希望这个尝试最终推广到另外两个病房,形成科室的特色。艺术家的癫狂并不稀奇,多少“不疯魔不成活”的天才型艺术家名垂千古,遥远的梵高、弗里达;不远的草间弥生……但是反过来,精神病患者真的能够成为艺术家吗?艺术又能为精神病患者带来什么?他们的艺术作品能改变社会看待他们的眼光吗?精神科医生们正在一边实践一边寻求答案。他们比我们更“自由”每周二和周四下午,B1画室开放。画室位于B1病房二层向阳的长廊,上海遭遇寒潮,但冷空气被玻璃窗阻隔,艳阳毫无阻拦地照进来,落在画桌上,有了暖意。画室可称简朴,靠窗摆了四五张办公桌,水彩颜料、彩铅、画纸等等作画工具放在桌上。老陈几乎已经习惯了等待画室开放时间,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开始创作。有时候,创作会比较顺利,提起笔来就能开始。而有时候,实在不知道该画什么,他会发会儿呆,或者去别的“艺术家”身边瞧瞧别人在画什么。“艺术家”——B1病房住院医生陈智民一直这样称呼到画室参加创作的病人,他会拍拍“艺术家”的肩膀鼓励他们表达:“谈谈你的想法。”开张半年多,每周都到画室作画的“艺术家”稳定在四五人,而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成熟,有了各自的风格。老陈是这么介绍自己创作的《黑洞》:“黑色代表黑洞、绿色代表地球,蓝色代表神秘的事物、空白代表包含这些的空间”。陈智民医生评论道,这幅画不仅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也代表着一种广阔浪漫的情思——试想我们普通人有多久没有去仰望星空了。老陈画的自己12岁的样子“艺术家”J的特色是“精细”,他画得特别慢,但笔法精细。有时候,J也会做一些变化,比如他创作的《光》,就有了大师般的神韵。B1“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是全都是抽象作品,有的作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而表现方式可能是我们平常想不到的。比如这幅《密密麻麻》,有点幽默、有点怪诞,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看,又有探究患者病情的作用。主要负责画室的陈智民医生,见证了“艺术家”们的变化。5月刚开画室时,有十多位患者到画室作画,但慢慢的,能坚持的人剩下四五人。“艺术家”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画什么”。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活动早已是精神科康复的常用工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早就有绘画康复活动。但画室和过去的绘画康复完全不同,画室的“艺术家”需要拿出自己的创意来创作,而后者只是按照规则填色或者临摹,不需要太多自己的创意。非精神病人的艺术家,容易被艺术技巧束缚,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家反而能抛开技巧来自由表达,反而更自由。“我们有些住院病人,一开始不习惯自由创作,稍微鼓励后便能大放异彩。虽然也有病人比较缺乏表现力,绘画一直比较拘束、需要一直大力鼓励。我的目标,是希望塑造出几位远远高于常人的艺术家。”陈医生说。作为指导医生,陈智民能做的是鼓励和拿出很多画册给“艺术家”们看,希望他们能从中找到灵感。陈医生不想给他们太多框框,害怕破坏了“艺术家”们的原生创造力。几个月过去,“艺术家”们逐渐适应了“随便画”的新要求,一些人的画风也越来越丰富,主题越来越多。随着作品的逐渐成熟,来自B1的“艺术家”创作的几幅画作,得到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机会,这让医生和“艺术家”们受到鼓舞。去仰视“癫狂的艺术”早在一百年前,已经有精神科医生从精神病患者里寻找艺术家。年,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馆一间不大的展室里,展出了一组绘画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出自精神病人之手。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Prinzhorn)年从战场复原,医院,医院工作之前,他曾在维也纳学的是艺术史并获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学习声学希望成为歌唱家。后来他学习了医学和精神病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入伍成为军医。汉斯·普林医院后从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Kraeplin)手里接受一笔丰厚的“遗产”——几千幅艺术作品,这些是他过去几十年里接诊过的精神病人画的。几年里,普林茨霍恩又医院搜集到大量精神病人的油画、水彩和雕刻作品,并从其中选出一些有相当水平的绘画展出。展出之后,他从中精挑细选了十多位病人的作品,编成《精神病人的艺术性》(BildnereiderGeisteskranken)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分析精神病人艺术作品的专著。精神病人的艺术创造力第一次得到严肃的对待,普林茨霍恩医生也试图从病人的艺术创作走入病人的精神世界。在国内,艺术家郭海平年在医院建立原生艺术画室,开始国内最早的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康复者的艺术创作探索。年,郭海平与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病房主任王玉合著《癫狂的艺术一一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在艺术界和精神医学界引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ssno.com/byjs/18407.html
------分隔线----------------------------